曾中正

曾中正(1948~
字允執,師承胡念祖先生,江兆申先生、吳平先生。

1983年文化大學美術班結業。作品曾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、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、韓國文化藝術振興院、漢城世宗文化會館、日本九州等地展出。作品「溪山清遠」曾獲日本文部獎勵賞。參加中國美術協會、南投縣美術學會。愛遊山川名勝,足跡遍佈日本、韓國、大陸,曾經三度遊黃山,作品清雅溫潤,頗具文人風範。獲台北市美展佳作奬(1975年),全日展日本文部大臣獎勵賞(1978年),並於兩岸、日、韓舉行展覽。出版有《黃澥雲松作品集》、《山川勝攬冊》、《曾中正山川靈妙作品圖錄》、《曾中正書畫集》、《靜裏乾坤—曾中正水墨展圖錄》等。

創作自述:
以生活所思、古詩文所感及旅遊所見為創作主題,描寫自然風物與人文之美。
運用水墨趣味,重視結構佈局,展現富有時代精神的繪畫內涵。
作品圖說:曾中正-山寺微雨-水墨、紙本-38x71cm-2011

  畫面淨氣 天性使然

  曾中正師事江先生計廿六年,至1996年先生逝世為止,精勤承教,勵學不懈。質此之故,其書畫亦深得江先生心傳:以書入畫,以筆養墨,是以筆墨沈穩渾厚,而又佈色清雅,畫面生動自然。
陳葆真說,師承之外,曾中正又能另闢蹊徑,發揮所長。書法出自歐陽詢,筆法勁秀,援以入畫:鉤、砍、劈、皴,乾淨俐落。兼又擅於用墨:焦、濃、淡、暈,層次豐富。更有甚者,施色潤澤清雅、明暗互映、五彩爭輝。畫風清澹雅秀、韻緻天成,曾獲江先生嘉許,以為其「畫面淨氣乃天性使然,非他人力倣可得。」

雄健雅秀 風格各異
  
  陳葆真表示,曾中正畫展作品其構圖造境奇詭多變,雄健雅秀,風格各異;有專表崇山峻嶺或深山幽居者,其構圖緊勁、筆墨厚重、色彩濃鬱,如丈二大幅山水《溪山林藪》、《萬壑千巖一徑通》、《雲巖賞瀑》、《溪山讀易》、《春山明麗》、《林園無俗情》、及《山川多古情》等;有特寫閒居之樂者,其構圖舒展、筆墨清剛、設色清雅,如《溪山佳趣》、《雲山清秀》、《山居圖》、《一灣溪水滿》、《溪山林屋》、《湖山清曉》、《湖山荷淨》及《林溪清話》等;有表現雅士燕居者,則見構圖精簡、造形明朗、筆墨清淡、氣氛靜謐,具古雅之趣,比美吳派之作,如《聽水圖》、《松亭觀瀑》等。
陳葆真強調,曾中正其畫風不僅於此,其中又有專重寫生者,其構圖特殊,強調近景;截景寫物,描繪精緻,體積、質感、明暗向背,栩栩如生,顯見其觀物入微與表現功力。例見《王維詩意》、《香巖寺蟠龍松》、《松蔭對弈》、《佛國淨土》、《黃山雪意》等。
而更難能可貴者,實為其所闢懷鄉之作。其景多表童年鄉間所見,如黑瓦白牆村舍、芭蕉竹林、籬落、瓜棚、荷塘、家禽,並水田連畝,檳榔成林,及遠山起伏等等。例見《林居話舊》、《鄉居適意》、《自在水雲鄉》、《山居清曉》、《山莊幽境》等。

名書畫家王榮武評析

  名書畫家王榮武談到畫家曾中正的繪畫藝術,深覺身心上獲得許多清逸之感;同時也使他想起了中國宋代理論家兼畫家郭熙所說的幾句話來。

山水創作 人在畫中

  郭熙認為,山水創作路線,在意識型態上大可分作「有可行者,有可望者,有可遊者,有可居者。」山水畫不單是「山」和「水」的組合,應該是多種藝術的結合體,主要目的在使欣賞者不但賞心而且悅目,在畫家筆下和大自然打成一片,即所謂「人在圖畫中」,除了生活化之外,還多了份親切感!
  王榮武指出,曾中正作品,山水畫為數居多,有從旅遊中獲益,也有以詩詞之意為主題的。對於中國傳統筆墨的運用,構圖施色的思考,在在顯示出郭熙的精神,亦有新的面貌出現,實在是難能可貴,大可用「美不勝收」一詞作為評敘。
這是有理可循的,一是曾中正出生於山明水秀的南投縣,其次是他的比賽作品,曾被編入全國小學教科書,這項崇高榮譽,使他畢生難忘!曾中正在文化大學美術班結業,在國內曾獲得台北市美展佳作獎。國際展如日本九州個展、日本文部大臣獎勵賞、韓國文化藝術振興院邀請展等。國內也曾舉行多次個展,成績優良。曾中正為了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,1994年畢業於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。當時,曾中正的藝術生涯已走入了「自我完整」,創作天地也更為廣闊。
  曾中正篤信於佛理而熱愛中國藝術,一路走來,得心應手。一般學習傳統的山水畫,在方法上總是始終不變的在學習著,但曾中正作品中,有老的建築也有新的出現,尤其人物方面用了現代的面貌出現,亦不見得不協調,反而有古風之味。如作品中134x64公分的「黃山雪意」,古今合作,別有風格。
其次,在作品98x62公分的「林溪清話圖」,以「淡青綠法」來表現雲霧氣氛,由於作法適中,能使「中景」的溪流得以顯現,可謂曾中正代表作之一。而中國山水畫最不好用的是「白」色,其作品在51.5x25公分的「溪山林屋」中屋後的「白色樹葉」,襯著天空的雁行成為對比,畫面立刻顯出生命,也是一幅少見的精品。

篤信佛理 清逸為本

  師承制度,古今皆然。未有「無師自通」的,那是「市井之說」。1958年,曾中正即立志從曾清山先生研習繪畫,打下若干基礎。1971年入靈漚館,從國畫大師江兆申遊,書畫並進。由於大學時代奠定了這方面的根底,又得到江大師勉勵,有時候師生之間的風尚,間或難於分辨,可見曾中正敬業之精神。
值得一提的是技法方面,曾中正對「界畫」——建築物有其特點,尤以「配景」方面,脫俗可觀。作品如103.5x87.5公分的「香巖寺——蟠龍松」,又96x178.5公分的「佛國淨土」更是「界畫」精品,此為曾中正早期遊歷慶州佛國寺所見,而後憶作此畫。就寺廟結構來看,設色與人物安排,寫生趣味非常濃厚,實非一般寺廟「工匠」畫可比擬。
與曾氏談禪論畫乃人生中最快樂的事。以曾氏作品論:「清逸」精神為本體,「佛學思想」為依歸,在宋畫之中再上層樓,在當前的中國山水畫將是無出其右的。中國山水畫已如上述,不只是「山」和「水」的關係,以今天的眼光論山水畫屬於「綜合藝術」,非「單象」就可以表達其完整性的。南宗的王維與北宗的李思訓,二者的「頓悟」與「漸悟」哲理仍是歷久彌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