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銘仁



許銘仁
紐約州立大學 (SUNY New Paltz) 藝術創作碩士(MFA)

在藝術史裡風景畫有其傳承的脈絡,發展至今風景的觀看已經融合了太多層的意涵,許銘仁以此作為創作的母題,必定是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,並有著突破時代的侷限的意圖。

這一系列的作品《在山的彼方》,以台灣的山景作為題材,台灣的山色之豐富,已經有許多畫筆詠嘆,許多文字描述,更有許多的音樂歌誦。許銘仁以自己獨特的、細緻的感受,所接受到的其實是「山的絮語」,流盪在自己記憶裡的,時而清楚,時而模糊。這種龐大的、細密的對自然的審視,他選擇用最直接、單純的素描方式來呈現。

許銘仁特別選擇粉彩筆和腊筆作為創作媒材,手指直接的感受顏料,直接且單一的與空白的畫面對話。這些瞬間的筆觸所創造出來的肌理效果,有時細緻綿密,有時又猛烈原始、交織著一股強韌的生命力量。他的作品經常需要反覆的加筆、修改、放置,不斷累積著自己(或環境?)的生命歷程,所以這位藝術家在和自己作品對話時,儼然成為一位觀者,這種複合的角色轉換,互相的對話,使得這一系列的畫作不僅僅是個人情緒或精神的宣洩,在感性的線條筆觸中,有著理性的空間佈局,達到視覺上和諧的效果。

純粹以一個觀者的角度,來看《在山的彼方》那些線條、筆觸等形塑出來的景色,意外的有凝聚觀眾的視線的效果。以大眾被餵養的很麻木的視覺認知中,對於非具象的繪畫,不用炫麗的色彩、扭曲的造型,單純的以筆畫擦染來營造空間感,和畫面的流動性,這是很不容易的達到的,藝術家必須不斷的焠鍊自己的畫筆,甚至是創作的思路,才能夠累積到足夠的能量,放到畫上。

從台灣走到國際,許銘仁在紐約的學習經歷,在藝術創作上,除了努力的吸收各種刺激,接觸各類創作者和作品,他也不停的反問自己,尋求藝術最終的本質。讓他回到台灣來重新的探尋的那股力量,如同他的創作般,是不斷的回溯、洗刷著畫面(記憶),重新的刻印,層疊著,最後這些線條(追尋),都是烙在作品裡,使得線條不單只是記憶的痕跡,而是藝術家逆著時間所抓住的片刻。 (文 / 林以珞)